最重要的是陛下还年轻,可惜他老了,今后不知道能陪陛下多少年。
“老师。”宋致微微凝眉,无奈苦笑,“以后若还有这种出风头的活,莫要忘了弟子,其实这话弟子来说也可以,少虞受伤,我这个老师说这些也是情有可原。”
“你怎么说了和谢言一样的话。老夫又不是老糊涂了,既然说出口,就有承担后果的能力。”曾太傅见他迟迟不落子,催促道:“快下。”
“谢公也说过这话?”宋致随手放下一枚棋子。
“嗯。”曾太傅抿了一口茶,顺手拿起手帕擦了擦胡子,“他说他是少虞的外公,我还是陛下的夫子,不比他有资格。”
宋致闻言,讨好道:“您也是少虞的师祖,咱们身份加倍。”
曾太傅轻哼道:“哼,你不用提,我也知道,对了,少虞的伤势如何?可会留下病根?现下还在睢宁府吗?”
“还在呢,年后直隶下了大雪,睢宁府尤甚,现在外面天寒地冻,即使直隶距离京城不远,也不能转移。”宋致叹息道。
“洛平川那边呢?可曾查清了?到底是因为摊丁入亩,还是霍永安与辽王一脉相争?”曾太傅轻捋胡须,眉心微压,“之前宣州府传来消息,说是对方目标是霍永安,也就排除了因为私事刺杀的嫌疑。”
宋致:“目前还在查,京城距离宣州有些距离,所以消息有些缓慢,据我所知,似乎与辽王有关,其中还掺杂着鞑靼的一些旧部。”
霍永安身上有鞑靼血脉,他去宣州接手辽王的实力,不仅会引起一些自己人眼红,就是归顺的鞑靼那边,估计也有不少人眼珠子都红出血了。
曾太傅叹气:“在老夫意料之中。”
宋致端起一旁炭炉上沸腾的紫砂壶,给曾太傅又倒了一杯,“您不用担心,现下国内太平,陛下的新政与民有益,宣州那边的动静影响不到京城。”
曾太傅:“朝中官员的反应咱们都知晓了,就不知道宗藩的反应了。”
“大概现在私下里在骂老师和陛下吧。”宋致转眸说道。
曾太傅:……
……
宋致说的没错,对于朝野众臣来说,今年这个年彻底过得不痛快了,他们现下不仅要承受民间富绅的骂,现在还要迎接宗藩的骂。
他们现在万分庆幸,现下被藩王被陛下收拾的差不多。
但是……
从另外一方面,若不是藩王收拾的差不多,现下不说曾太傅,就是陛下,估计也好架不住宗藩的责难。
宗藩那边觉得自己已经够安分守己了,为什么还有人不放过他们,要将他们赶尽杀绝。
虽然大家都是人。
但是他们是宗室,与陛下可是有血脉亲缘的。
若是和平民百姓、官绅士族一起纳粮纳税,还有什么面子可言。
古往今来,有他们这么憋屈的宗室吗?
……
就这样,长公主、康王、宣王、昭王他们先替霍瑾瑜迎接了第一波宗室抗议。
当然也没忘记往霍瑾瑜的案前递折子,打算先以“情”说动陛下改变主意。
霍瑾瑜看着众多控诉折子,让韩植挪到了一边。
既然不患寡而患不均,那就一视同仁,她连自己亲戚都委屈了,朝野还能说什么。
韩植一边收着折子,一边问道:“陛下,您真的决定宗室也一体纳粮纳税?”
霍瑾瑜顶头在折子上写写画画,“嗯,这样的话,也省的那群人天天想着占地、圈地。”
对于特权阶级,只要有权利在,肯定会存在,但是不能无序扩张。
她现下庆幸的是,她才是第二任,扩散没有那么快,即使这样,之前也碍不着一些藩王不做人事,尽情薅她的羊毛,当时可没见那些人这般为自己着想。
……
昌宁八年,二月初二,龙抬头。
昌宁帝霍瑾瑜正式下旨,推行“一体当差,一体纳粮”,不拘身份,无论是士绅、官员、宗室与普通民众平等承担赋役和税收。
后世觉得虽然昌宁帝在位期间,施展了许多仁政,但是在她的诸多政策中,“一体当差,一体纳粮”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,是其治国的重要一环,极大遏制了特权阶级的膨胀,减轻百姓负担,后续继位者也继承了这些,助力景朝发展腾飞。
对于昌宁帝为何对士绅、官员、宗室如此狠下心,后世研究人员觉得昌宁帝自小被景元帝拉扯大,又是第二任皇帝,且当时昌宁帝当时民望、军权都掌控在手,对于推行改革中遇到的那些挑衅和反对,她有能力,且毫不手软处置。
当然也可能是因为,景朝才两任皇帝,士绅团体本来就不大,前任景元帝别说让官员交税了,只要能让他们有命好好当官就行,钱什么的真是身外之物。
若是再过几代皇帝,恐怕即使知道这法子,也不敢推行。
没办法,谁让昌宁帝之前,就景元帝一个皇帝可以研究呢!
第95章
政策公布后,民间确实有诸多声音,不止官员哭,宗室也嚎。
比起她,宣王这个宗人令着实给她分担了不少压力,霍瑾瑜听说,现下宣王府可热闹了,不止在京的宗室前去闹,外地一些辈分高的宗室也赶过来。
霍瑾瑜对此,让御膳房每天给宣王备了许多补汤,让他先撑着点。